黄土地再塑丰产新传奇
时间:2024-12-23 作者:佚名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初冬时节,行走陇原大地,一片片本应空旷宁静、处于休耕状态的田野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陇原各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干旱少雨的甘肃,全省七成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紧约束特征明显,建设高标准农田面临的制约因素多、难度大。尽管耕地数量质量的“家底”比较薄,但甘肃不仅连续5年将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而且还年年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将全省44.1%的永久基本农田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面对自然条件的制约,甘肃是如何在黄土地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
分散低效田再“创业”
打破原有地块、沟渠和道路界限,化散为整、成方连片,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代建,田块连片集中整治、节水设备统筹配置、道路宜机化改造一体实施……从产量低而不稳的“砂地”到后来的水浇地,再到“路成网、田成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对于提升耕地质量和生产水平的利好,兰州新区的农民群众有着源自历史记忆的深切认知。高标准农田的启动建设,对于这片农耕历史悠久的土地而言,无疑是在拓展粮食增产新空间上又一次新的“创业”契机。“高标准农田启动建设,老百姓积极性是比较高的。”中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王瑞说。
“建设中,我们将分散低效农田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大力发展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农业。”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李彬介绍,过去5年来,田块整齐、规模连片、耕作条件良好、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给兰州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气象。
建设过程中,跟许多地区一样,部分耕地的盐碱化问题同样“困扰”着兰州新区。“常年大水漫灌,年均降水量只有2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毫米,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产量影响很大。”王瑞说,对此,园区采用国内先进灌溉设备系统,将“大水漫灌”变革为智能化、精细化、定时定量的灌溉,同时实施了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项目,改良盐碱耕地10013.25亩。我们采用10种改良模式,试验种植马铃薯、高粱、玉米、食葵,蓖麻、藜麦等15种、32个品种的耐盐碱作物,筛选出了适合种植的耐盐碱作物,今年种植的玉米品种最高亩产达1036公斤,小麦亩产达500公斤。
李彬介绍,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原来的“小田、粮田”变成了今天的“大田、良田”,兰州新区新增耕种面积平均达到10%,耕地质量提高了1个等别,节水50%左右,土地单产提升25%,粮食产量增长16%,实现了从低质农田向高产农田的转变。
突破山旱地建设瓶颈
丘陵山区特别是山旱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难度大、成本高。甘肃省7814万亩耕地中,山旱地占到了72%。要在这些山旱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困难不少,其中,水就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甘肃水资源极度匮乏,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277毫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倒数第四。
从兰州新区出发,一路向东南,进入陇中、陇东等地区,绵亘不绝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随处可见伴着山峦起伏而蜿蜒连绵的梯田。在甘肃,与灌区相比,水资源作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块土地上的表征尤为明显。
如何打破“水”这个制约山旱地产能提升的瓶颈? 多年持之以恒发展旱作农业并取得显著成就的甘肃给出的办法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根据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源条件等因素,甘肃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节水灌溉区和旱作农业区,前者主要包括河西绿洲灌溉区、引大灌区、引黄灌区及中东部各地实施节水灌溉的川坝地和塬地,后者则主要包括陇中、陇东、陇南、甘南等山旱地及没有灌溉条件的川坝地。
“我们大力探索推广‘高农田+高效节水’模式,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644.7万亩,实现了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节水农业转变。去年河西地区大面积干旱,高标准农田配建的调蓄水池有效解决了‘卡脖子’旱问题,极其短缺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大幅减少了因灾损失。”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安国民介绍,立足旱作农业区梯田多、山旱地多的实际,甘肃一方面因地制宜研究确定了旱作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一方面大力探索推广“高标准农田+生态保护”的模式,即坚持整流域、整山系推进,有效解决了跑水、跑土、跑肥的问题。
地处陇中的定西市安定区曾是甘肃典型的干旱缺水地区。为将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改变山旱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当地依托引洮工程,2021年率先在鲁家沟镇将台村探索实施了“引水上山”项目,2023年底又在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地区的帮助下,在鲁家沟镇小岔口、大岔、花岔3个村建设1.14万亩的“引水上山”工程,并借此建成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项目。
记者来到会宁县中川镇老鸦村的山梁采访时看到,原本坡面陡峭的梯田,如今已经变成了层叠有致、宽敞平整的高标准梯田。“旱地占到了全县耕地的89.95%,立足坡耕地多、农业基础条件差的实际,我们按照‘先易后难、先平后陡、先引水后改旱、先试点后推广、整流域综合治理、集中连片规划、整县推进实施’的思路,统筹规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力实施‘旱变水’、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整治、滴灌、管灌、渠灌等工程。”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学峰说,会宁县高标准梯田建成后,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实现了“大旱不减产、小旱保丰收”,农业机械化率和耕地质量逐年提高。
多措并举抓好建后管护
“过去是大水漫灌、肥料漫撒,现在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膜下精准滴灌,省水、省工、省肥;以前我们两个人管护两百亩地非常吃力,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1000亩地,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大幅提高。”在兰州新区秦川园区,菜篮子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李永峰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合作社的种植面积已由最初的200多亩发展到了现在的8000亩。
“园区通过‘国有平台+种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每年总体带动经济收入超1.2亿元,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务工26.25万人次、收入5250万元,间接带动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收入3150万元,效益显著。”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胡建利说。
耕地质量上来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产量和效益好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更有参与利用、管护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性。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管好。“为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秦川园区创新性探索出了‘建管运’一体化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统一、三集中’,即统一流转、集中规划,统一代建、集中实施,统一运营、集中管护。”胡建利说,园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农投公司的作用,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建立“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田间管理+订单回收+加工增值”的全流程、全链条、全环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租赁种植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统一负责日常管护,组建专人团队管护运营高标准农田,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无人管、无钱管”的问题。
“我们修订、完善形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1+1+6’政策体系,其中,针对高标准农田的管护问题,去年甘肃颁布实施的全国首部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的省级地方性法规《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管护办法》也进一步细化了具体要求。”安国民介绍,甘肃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同时重点配强县、乡两级工作力量,对高标准农田强化用途管控,实行特殊保护。同时,甘肃通过争取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管护资金、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中计提管护费、县区财政自筹资金等3个渠道,筹集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资金,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健全“县级负总责、乡镇为主体、村集体落实、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探索实行了“建管护”一体化模式,确保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能长期发挥效用。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412/t20241219_6468371.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4-12-23北京密云区:“五边整治”全...
- 2024-12-23村规民约“约”出治理新格局
- 2024-12-23天津乡村旅游交出亮眼“成绩...
- 2024-12-23吉林省和美乡村入画来
- 2024-12-23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河南...
- 2024-12-23去年湖南省连续遭遇重大自然...
- 2024-12-23天津优质农产品“津农精品”...
- 2024-12-23“贵州绿茶”第一采奏响春天...